研究团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团队建设情况(2022-20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创新团队系校级科研创新团队(培育),2022年获批,下设文化自信与创新传承、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个研究方向。在建设过程中,与时代发展相同步,专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和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不断强化理论宣传和决策咨询功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研究、实践。

一、研究内容情况

团队继续巩固了已有研究基础,强化优势研究方向,并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面临的一系列比较集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研究与发展。

1.在文化自信与创新传承方向上,出版专著《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发表了《庄子直契悟道生命美学思想的教育意蕴》《“两个结合”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等C刊级别论文。

2.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方向上,立项了2项省级课题《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及未来建构进路研究》《马克思对象化思想与当代经济新发展研究》,发表了《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成功之路》《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新实效》等C刊级别论文,参与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的中国经济》著作写作。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上,出版1部专著独著《高校体验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立项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状况分析及其教育机制研究》广东省教育规划课题,发表了《以朋辈力量开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大思政课”要在“大”上画出“同心圆”》等C刊级别论文。

二、研究成果情况

团队在SCI、CSSCI源期刊、党媒党刊、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6篇;主持获批省部级项目2项、厅局级项目1项;主编出版学术著作或教材3部,努力使本学术团队发出更强声音、发挥更大影响。

三、队伍建设情况

团队注重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合理建设研究团队,提升团队成员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三年中,4名教师获得了职称晋升。其中,1名晋升教授,1名晋升副教授,2名晋升讲师。由于一名教师调离我校,所以增加了一名年轻骨干教师,使团队汇聚成为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更合理的人才队伍。

四、团队学术交流情况

团队拓展和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选派2名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和暨南大学进行访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研团队将选准省级教学团队作为参照系,高标准、严要求地建设学术梯队,继续凝练学术方向,产出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